陈灵彩在修改衣服。王向前 摄

□本报记者 王向前

拆线、裁剪,缝合、熨烫,麻利的动作一个接一个,半个小时后,一件春装外套的衣袖已经“长变短”,等待主人前来拿取。4月17日晚上11点,郑州市农业南路万通街附近的一家服装店,店主陈灵彩忙完当天最后一单活儿,打烊关门。

万家灯火中,她走向不远的住处。静悄悄的店铺里,没有赶完的活儿,还在等待她第二天早上8点开工。

改衣服、截裤边、配钥匙……这些“小修小补”看似不起眼,却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,守护着城市的烟火气。它一端连着普通百姓,承担着推动便利消费、服务保障民生、提升群众幸福感的重要功能;另一端连着众多个体工商户,能大大拓展就业渠道、增加就业机会。

59岁的陈灵彩是我省“小修小补”队伍中的一个。老家周口的她,早些年和丈夫一起来到郑州谋生,丈夫打工,她则开了一家服装店。2009年,店铺再一次搬迁,租下现今这个店面后,她就思忖怎么能多增加收入来减轻生活压力。年轻时在服装厂干过的她灵光一闪,何不重拾手艺,边开服装店边修改衣服呢?

“经济再发达,城市再热闹,人们再富足,却总也少不了小修小补。”她说,“由于修补衣服不是我的主要营生,所以从一开始我就抱着低收费的心态接活儿,再加上我有功底,技术越来越熟练,找我修改衣服的人就越来越多了。”

采访她时,已经是晚上9点多,可还有顾客接二连三拿衣服到店里。一位顾客说,这个小店真是给他们提供了不少方便,新买的衣服感觉哪里不合适了拿过来,阿姨三下五除二就能修改好,往年的衣服穿在身上胖瘦不合身了,阿姨也能“手到病除”,修改的合身美丽!“阿姨手艺好,收费还便宜。”10多分钟,这位顾客的裤边改好了,扫码支付了6块钱后,开心离去。

如今,陈灵彩是名声在外,每天的活都干不完,一天也不敢歇息,否则当天送来的单子还得自己加班处理。她指了指身后的一包包衣服说,这些衣服都是堆积的活儿,虽然衣服主人理解她,并不迫切催促,但她还是主动“加班”,总想以最快速度把单子赶完。

据她介绍,店铺周围三五公里内的顾客不用说了,就是10多公里外的顾客也会慕名找她,开车过来托她修改衣服,其中有一位远程顾客已经是店铺的常客,每次至少要带三五件衣服来修改。

干了10多年修修补补,她还没有干烦。“虽然这个活儿挣不了大钱,但每天总有活干,不担心没事做。”她说,“我喜欢这个行业,没有觉得如何累人,并且靠着修修补补的手艺,在城里安了家。”

三四年前,大儿媳跟着她学习这门手艺,努力“栽培”下已经成为她的得力帮手。忙到关门时刻的大儿媳说:“我妈经常告诉我,裁缝是手艺活,要想在这一行当生存,得首先手艺好,活干仔细,不能毛糙,否则就没有顾客上门了。”

秉持着便民原则,这家不到50平方米的衣服店,如今里里外外摆放着10台锁边机、缝纫机等机器。而在10年前,这里只有一台缝纫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