质地华美 做工精致

黄纱绣彩云金龙单龙袍 清乾隆

帝王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,其服饰形式在封建社会服饰文化制度中等级最高,并有严格的规章制度。故宫现存的清代帝王服饰中,其服饰衣料,除端罩、冠帽、雨衣等少数服饰衣料用裘皮外,其余服饰质地多用织成妆花缎、绸、纱等丝绸面料制作。明代缎织物已取代锦的地位成为最主要的高级丝绸衣料,清代帝王华丽的服饰及冠服,继承了明朝服装面料的织造工艺,在织造帝王服饰的面料时,要经过挑花匠编出提花时用的花本,丝线染色后,由经丝牵轴再经过穿综穿筘,与花本连接,形成精美的提花面料,花纹复杂的面料要用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去完成。

夏朝袍 清乾隆

吉服和礼服制造工艺花费的成本更大,通常用缂丝、刺绣等手工技艺进行,在北京故宫现存清代乾隆夏朝袍上,质地为纱,纱地花纹使用了纳纱绣、穿纱地绒绣等绣法,其中龙纹和团寿字纹使用赤圆、紫赤圆、淡圆金,以平金绣的方式绣制,金色丝线闪耀的光泽,让服装具有华丽之美。其他花纹则用色丝戳纳而成,在纱质地上绣上花纹,使质地与花纹有机统一,刺绣花纹针路工整均匀,外形突出。整件朝袍主要使用刺绣手工艺,并根据花纹的变化,使用不同的刺绣方法,使花纹和纱质地形成疏密和凹凸的变化,使服装面料具有立体感,丰富了服装的层次,从而在精细中透露出工整之美,提高了服装的品质,充分体现了清朝帝王服饰华美、奢侈、精致的审美特点.

纹饰繁复 大俗大雅

清代帝王服饰在款式上坚持满族遗风,在纹饰方面,却主张“润色章身,既取其文”,把汉族帝王服饰专用的“十二章”纹转用到清朝帝王服制中去。清朝帝王服饰上的十二章纹样并没有严格按照传统汉族“十二章”纹的纹样排列,如把山形纹样绣在上衣上。虽然没严格沿用冕服的图案布局,但这些纹样象征了至善至美的帝德,在清代帝王服饰中被沿用下来。

黄色缎绣云龙狐皮龙袍 清雍正

从清代服饰制度中的纹样要素,可以看出清朝对汉族服制中认为可以表“大统”的部分继承下来,以表示统治者的正统地位。从另一方面说明,清代帝王服饰借用传统汉族传统“十二章”纹服饰纹样元素,说明中国汉族服制文化的成熟、稳定和权威性,也表明,延续几千年的帝王服制在清代并没有消亡,反而是对中国古代帝王服饰文化的延续和发展。由于工艺技术的成熟,世俗文化的活跃,手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,形成清代服饰满而精的装饰风气。

龙袍(清 乾隆) 正面

龙袍(清 乾隆) 背面

龙袍(清 乾隆) 展开

清代帝王服饰纹样多而满,做工精细复杂,且充满世俗气息,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乾隆龙袍中,服装以明黄色为主,领、袖用石青色,用织金绸镶边。绣有金龙九条,周围围绕五彩祥云,在祥云中穿插“十二章”纹样。领前后正龙各一,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,袖端正龙各一,下摆处绣有“天崖海水”纹样,这些图案都有深刻的寓意,表达皇帝祈福纳祥的愿望,体现了古代中国服饰“立象尽意”的思想[7]。整件袍服用缂丝工艺制作,除去接袖没有纹样外,其他部位布满了龙纹和云纹图案,在服装中既有人们喜闻乐见的吉祥彩云图案,也有遵循《周礼》规制的“十二章”纹样,雅俗共存。

纹样占据了服装的大部分面积,但是,纹样制作精细,繁而不乱,主次分明。在缤纷繁杂的纹样中体现出求同存异、寓多于一、雅俗共赏的和谐美,从而散发相映成趣的审美魅力。各种繁杂的纹样在形式上形成大小、方圆、高低、长短、粗细、曲直等变化,在质感上形成刚柔、轻重、润燥的变化,在趋势上具有动静、聚散、进退等变化,而这些相对立的纹样有机地统一在服装中。清代帝王丝绸服装,不但纹样繁杂,且色彩多用原色,纯度高,色彩对比度大,加上大面积的纹样,使得服装有俗气的一面。但是,在做工上,又追求极致的工整与精细,使得服装不流于粗俗,反而增添了雅致之美。

明黄色缉线绣云龙天马皮龙袍 清雍正

清代帝王丝绸服装的长袖窄衣与汉族宽袍大袖和大冠形式相比,形成了鲜明的反差。在其服装上可以看到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、汉族服制文化影响及世俗文化对上层社会的影响等。它把继承、改造、创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,为中国古代帝王服饰开拓了一个新境界。但这种创新是有限的,受当时文化及历史的限制,不可能全部否定汉族传统服制文化,否定汉文化就等于否定统治者的正统地位。它是封建社会时代文化在服饰上的具体反映,是对汉族传统帝王服饰文化制度的延续和发展。简洁大方的款式、对比强烈的色彩、繁复精细的纹样,形成了清代帝王丝绸服饰独具魅力的审美特色,对现代高级礼服设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。

[作者]

雷 文 广

[文章来源]

圆明园研究院

[编辑]

付 怀 东